首頁 > 歷史 / 內容
今日憶秦皇,虎視傲東方。一朝滅六國,功業蓋穹蒼。立志平天下,西北驅虎狼。役民數十萬, 長城起邊疆。欲尋不死藥,皇朝二世亡。不見始皇帝,天地一蒼茫。 ——李白《懷古》
- 一統六國、狼煙盡熄,車同軌、道同距、書同文,確立中央集權,修靈渠、築長城,北擊匈奴、開疆擴土!儘管李白在這首詩里或多或少都帶了個人感情色彩,但是「千古一帝」的功績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!
但是,
這些都不影響歷史給秦始皇甩鍋!
鍋其一:我是誰?
公元前247年,秦莊襄王駕崩,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。
關於,秦始皇的身世,眾說紛紜!追溯根源,還是《史記》里不同的兩種說法:
說法一: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載:
「秦始皇帝者,秦莊襄王子也。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,見不韋姬,悅而取之,生始皇。」
- 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,秦始皇原名嬴政,出生在戰國時期趙國的首都邯鄲。因為秦始皇的父親公子異年輕是不得寵,作為秦國和趙國交換的人質,在邯鄲長居,巧遇趙姬,一見鍾情!本來異國他鄉,公子美人,在當時應該成為一段佳話!可是好巧不巧,偏偏出現了另外一個人,那就是呂不韋,所以,司馬遷也沒閒著,在《史記》里丟了一顆煙霧彈,就出現了第二種說法!
說法二:《史記·呂不韋列傳》載:
「呂不韋娶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,知有身,子楚從不韋飲,見而說之,因起為壽,請之,呂不韋怒,念業已破家為子楚,欲以釣奇,乃獻其姬,姬自匿有身,至大期時,生子政。」
- 這個意思是說,呂不韋和善舞美人趙姬已經同居,並且也知道有了身孕,但是在一次酒宴上被卻被子楚(也就是子異)看中,要求贈予他,呂不韋當然不高興了,但是他已經把全部身家都押在了公子異的身上,沒有辦法,只能隱瞞了趙姬已懷孕的事,嫁於子異!
- 秦始皇到底是姓贏還是姓呂,我們都不得而知,不管哪種說法,都沒有可信的證據,但是在《史記》的記載里,司馬遷的觀點傾向已經是不言而喻,一千多年後的司馬光也基本上採用了《史記·呂不韋列傳》的說法,所以後人在這個問題上也是多有偏向!
鍋其二:焚書非我意,坑儒本無心!
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毀書籍、坑殺「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
- 有人說秦始皇一生功蓋天下,焚書坑儒是他唯一的黑歷史,但事實究竟是怎麼樣的?我們看看這個歷史事件的發展!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記載了焚書的原因,來自於當時的丞相李斯的政治改革主張:
「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。非博士官所職,天下敢有藏詩、書、百家語者,悉詣守、尉雜燒之。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。以古非今者族。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。令下三十日不燒,黥為城旦。所不去者,醫藥卜筮種樹之書。若欲有學法令,以吏為師。」
這個奏摺就是焚書令的導火索!
- 李斯認為,天下一統,是為一個國家,所有的一切都應該是統一的,應該以秦國為主線!以前那些五花八門的學說再繼續發展的話,怕會擾亂民心,影響社會的穩定,所以要焚燒除了秦書以外的書籍!其實在當時那種環境下,這個主張本是無可厚非,其實更是有利於當時社會的發展,但是,天下初定,肯定是有不同聲音的,加之當時的焚書令也確實是特別苛刻一言不合就要抄家滅族,是被學者所不理解的!所以就出現了《史記·卷121·儒林列傳》的說法:
「及至秦之季世,焚詩書,坑術士,六藝從此缺焉。」
- 這裡面提到了坑術士,這個術士被後人誤解成了述士(也就是儒士),被當成了讀書人,其實這裡說到的術士指的是以迷信騙人的江湖術士,為什麼要坑殺這些江湖術士呢?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是這樣記載的:
「始皇聞(侯生、盧生)亡,乃大怒曰:「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。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,欲以興太平,方士欲練以求奇藥。今聞韓眾去不報,徐巿等費以巨萬計,終不得藥,徒奸利相告日聞。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,今乃誹謗我,以重吾不德也。」
- 秦始皇一統六國,感覺自己的人生達到了巔峰,就差萬歲萬歲萬萬歲了,怎麼辦?那就煉製長生不老藥吧!所以,以侯生、盧生、韓眾為首的江湖騙子就順理成章的搭上了秦始皇,結果他們低估了秦始皇對長生的慾望,而他們又遲遲不能煉出長生不老藥,就這樣他們一點一點的積攢著秦始皇的怒氣值,直到有一天,他們居然攜款潛逃,加之徐福前往東海求藥又遲遲不歸,秦始皇終於拿他們開刀,但這個案件不是秦始皇乾綱獨斷,最後是由御史根據秦朝的律法依法結案!
本來是兩件不相干的政治主張事件,但是因為部分人可以的主導輿論,導致歷史把焚書坑儒放到了一起,加之西漢末孔安國《〈尚書〉序》里有提到:
「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,焚書坑儒,天下學士逃難解散。」
所以,這樣人云亦云之下,估計就是秦始皇在世,也是有嘴說不清了!
秦始皇,一生功過,沒有人能評判,也沒人敢評判!我們要做的就是把事情一件件的剖析清楚,再留給後人去感慨!
當然,秦始皇背過的鍋不止這兩個,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!
點我分享到Facebook- 工商服務
- 友情連結